山西的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它的健康发展非旅游部门一家所能独成,除了直接满足旅游者六大需求的主干企业之间要密切合作、协调发展外,交通、商贸、文化、体育、公安等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来扶持旅游业。此外,现代旅游内涵不断丰富,现代经济建设的成就包括城市建筑、重点工程、水利设施等都可以成为旅游产品。

一、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省跨世纪的支柱产业
1999年1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以晋政发(1999)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把旅游业培育成跨世纪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指出争取到2000年,实现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80亿元,相当于全省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2%;到200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185亿元,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6%。

到2010年,力争使这一比例达到8%左右,占全省旅游总收入实现400亿元,到2015年,争取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7∞亿元,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0%,逐步使旅游业成为全省跨世纪的新兴支柱产业。

二、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培育人才优势
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转变职能,加强旅游业的宏观调控和整体规划,要严格实施管理人员资格认证;持证上岗制度,提高行业管理水平o旅游企业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6,深化内部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要重视省内各级旅游教育对人才培育的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队伍,以适应信息时代对高级人才的需求。

三、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实施特色品牌战略,不断扩大山西旅游产品的市场份额
从旅游市场需求趋势二出发,结合山西省整体及不同地区区位交通、区域社会经济背景以及资源价值特色等自身组合情况,山西省今后应集中资金、人才、物力,在海外旅游市场上围绕文化观光产品,进一步开发古建文化、远祖文化、黄河文化、佛教旅游、民俗文化、忠义文化、修学旅游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应努力开发自然风光、康体健身、休闲度假、会议旅游、探险旅游、革命圣地旅游等产品、项目。注重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努力挖掘旅游资源中“惟我独有”之处,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促销招徕工作力度,全方位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市场开拓的关键是进行宣传与促销。
山西省总体知名度低,促销的任务就更大,鉴于宣传促销的基础是资金,山西省政府决定,从事国际旅游招徕、接待的旅行社年终可以从其外联净收人中一次性提取20%的外联奖励资金,列入成本,专款专用;同时,省、地市财政部门每年安排的旅游事业费中用于宣传促销的比例不低于1/3。
在资金分配上,要克服长期以来存在的”资金分散、轮番作战、仓促出行、转转看看”的弊端,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目标市场促销。随着市场发育的逐步完善,要努力尽快实现旅游促销服务的专业化与商业化。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加旅游业的有效投入
全省旅游开发建设,要继续贯彻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和外资一起上的方针,把立足点放在大力引进、利用外资和社会资金办旅游上来。首先,大力引进、利用外资兴办旅游;其次,充分调动、鼓励社会资金兴办旅游;第三,加大政府对旅游业的引导性投入;第四,实施政策性倾斜,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第五,深化旅游投资体制改革,强化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六、完善法制、法规体系,创造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山西省目前旅游法制建设不健全,执法无力度,所以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并配之以切实有力的执法手段是山西省的当务之急。“十五”期间,山西省政府应以国家有关旅游法规为蓝本,以《山西省旅游管理条例》为基础,制定《旅游景区景点管理办法》、《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管理办法》等各类专业法规配套的框架与体系,使全省的旅游经营管理做到有章可依、有法可循。
同时,针对山西省旅游执法的现状,一要建立健全全省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完善旅游者投诉受理程序;二要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人员队伍,确保从业人员依法办事。

七、加强领导,密切协作,形成建设旅游大省的强劲合力
山西省作为国家经济布局中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建国以来兴建了一大批超大型建设项目,近年来又陆续上马了万家寨水利工程、阳城电厂等大型项目,这些项目大多又处于重点旅游景区或重点旅游线路上,这就为旅游与重点项目合作提供了机遇与可能。

此外,山西省旅游资源分布较广,与矿产采掘、水利电力、农业林牧业等有着开发利用的诸多关系,所以在旅游发展中要尽量与各个产业作到优势互补,特别要注意发挥省内大型企业办旅游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