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吕洞宾的籍贯争议,主要持三种说法:一说湖南岳阳人。持此说是据《茶香室三钞》卷18宋代邵博《闻见后录》“唐吕仙故家,岳阳人”。当年吕洞宾云游天下,传说遗迹甚多,曾有其三过岳阳楼诗传世,但无确凿依据说明吕洞宾系岳阳人,此《录》之说疑为以讹传讹之嫌。
二说京兆人。此说源于岳洲吕洞宾自传石刻“吾乃京兆人”和前举《江州望江亭自记》云“吾京川人”。
京兆一词,虽说为唐朝府名,治所在长安、万年二县,但从广议上讲,应包括关中全部地区,唐时京兆府辖二十三县。按吕让墓志谍谱记述:吕让父为吕渭,祖父延之,曾祖崇嗣,其为“太岳之后”。而吕藏墓志(736年)“蒲乘为……吕圭-吕休-吕徽-吕贵成-吕藏-吕湮”。吕湮同辈中并无崇嗣,延之的父亲是崇嗣,而无吕湮,说明吕渭非吕藏之后的直系传承。虽为一族(宗),谍系旁支。吕藏墓志出土于首阳山下风陵原,可知吕氏家族在唐时乃河中府盛族。
吕让志文简要记述了其一生的仕途经历“……七岁失怙恃(吕渭卒于800年),23岁进士及第、解褐秘书省校书郎,以支使佐。故相国彭原李公程于鄂岳,岁余入京,奏相国崔公植,以公文章名重,欲特以右拾遗,史馆修撰授公。公以年少谦辞,即曰:除蓝田县尉,□高公霞寓,以勋业临边,欲重府幕,强公为书记。改监察御史,裹行转殿中侍御史,赐绯鱼袋。府罢除三原县令,改检校尚书,仓部员外郎,兼侍御史。以留守判官佐相国彭原公于北都门,检校都官郎中,府□随表赴阙,授海州刺史,罢郡西归。时彭原镇大梁(开封),以军司马留公,改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中丞。未半岁,彭原公再领河中,公职如故。其冬,奏锡金紫,才出强仕,极命服之贵,时论荣美。洎彭原公南镇岘首,(襄阳)亦请公从,府罢除膳部郎中,改万年县令,疾免。既为司农少卿,迁右庶子。”此段记述既填补了《唐书》正史吕让任官记缺佚,同时也印证了吕洞宾幼年可能随父生活于京兆地区,如志文中提到的蓝田、三原、长安、万年等地,均属京兆地区,吕洞宾自称为兆人,为泛指之意,并无错误。三说河中府永乐人。持此说据《河南府志》云“吕岩字洞宾,本府河中人”,唐时,河中包括如今永乐镇。又据《道藏》记载,吕洞宾是唐时河中府永乐人。他三次赴京会试不第,遂淡泊功名,隐居于故里之北九峰山潜心修道十九年,曾浪迹天涯,度化传道,随后携家隐入终南山不知所终。元朝新立,推崇吕洞宾的全真道教,元宪宗二年赫令在九峰山南麓建设“纯阳上宫”,在其故里营建“大纯阳万寿宫”,即迁于龙泉新址的永乐宫。永乐宫纯阳殿壁画“瑞应永乐”,说明吕洞宾出生于永乐,现在尚存元朝宪宗皇帝的圣旨碑和吕仙的百字碑等古文物,亦是明证。
吕洞宾出生于芮城县永乐镇招贤里村。宋金以来被道学各派尊为祖师。吕祖一生乐善好施,惩恶扬善,豁达超然,淡泊名利,静心修身,潜研医术,广行仁爱,弘扬道德,是唐代著名的道学家、医学家、养生学家和丹经诗人。道教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吕洞宾出生于芮城,道教及道教文化在这里曾盛极一时。唐朝末年,乡邻在洞宾故居建吕公祠,宋代改祠为观。元朝初年,元太宗旨令“升观为宫”,修建“大纯阳万寿宫”,俗称永乐宫,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永乐宫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宫观之一和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元代建筑,宫内保存着闻名海内外、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元代壁画。永乐宫是著名山西旅游景点,是各
山西旅行社和山西旅游公司主推的山西旅游项目。每年都有许多中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